劉亦菲
愛是撲火,奮不顧身
改變或所謂的突破、轉型,從來都不是外表上的,更是內心的。成長的軌跡應該始終是新的、未知的,然後給自己很強的能量釋放出來演戲。
(文/張曉雯)
從巴黎到成都的雙城記
在旅法導演戴思傑的鏡頭下,當那標誌性的異域情調與家鄉成都碰撞到一起時,一種糅合了巴黎的魅惑與川蜀的古韻誕生出了奇妙的火花。在《夜孔雀》中,劉亦菲飾演的埃爾莎是一個法籍華裔長笛手,先後在成都愛上了絲綢研究員、尺八高手馬榮(黎明/飾)與其兒子馬林(余少群/飾),後又在巴黎與紋身師建民(劉燁/飾)產生情感。《山河故人》中講,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穿梭在兩座城市間,埃爾莎的所遇即是她的所愛。在馬林那兒,她欣賞著被愛的感覺;在紋身師那兒,她錯過了友達以上的遺憾。或許只有與黎明的角色,才是每個女人一生中都渴望擁有的真愛,即便脆弱而短暫。
《夜孔雀》是戴思傑導演“女性三部曲”的最終章,聚焦於女性視角的表達。電影中這三段繾綣綺麗的旅愛故事,與其說是一個女人的三種不同情感,不如說是人生的三種不同階段。在劉亦菲的理解中,“它是一個關於遇見、選擇和錯過的故事,是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會體會到的一些感情。這個角色敢愛、追求心靈解放,需要獨自面對愛的抉擇,為愛情有飛蛾撲火般的勇敢。”在詮釋角色中體會到自我成長,這也是她為什麼接下這部戲的原因。
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氛圍之餘,中西混搭的微妙巧思在一開始的選角上就體現了出來。余少群的“國劇”臉,劉燁的“法式”風,劉亦菲的古典美,都不如試想一下這對CP的畫面來得適配:霧氣繚繞的竹園裡,吹奏尺八的男主角,和從巴黎來的優雅長笛手在成都街頭相望,愛情在靜謐的夜裡悄悄發酵。這是導演獻給深愛的兩座城的頌歌,更是一曲“解說”愛情的雙城記。
放開了安全感以後
文藝青年對戴思傑應該並不會陌生,作為一個典型的“作家型導演”,自編自導的《巴爾扎克和小裁縫》曾在2003年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提名。此次回國的首部作品,劉亦菲表示十分感謝導演給她突破的機會:“剛好在那個階段,我自己成長了很多,對劇本和角色要求不再沒有安全感,完全沒有雜念,拍的時候可以什麼都不想。”從“神仙姐姐”式的角色形像一路走來,慣性依賴或許就是她所說的那種“安全感”。雖然她早說自己“早已長大”,但主演一部純粹的藝術片、文藝片還是第一次,加上同劇演員幾乎清一色的“金馬”陣容,令影迷更為期待。
在法布爾的《昆蟲記》裡,夜孔雀,即孔雀蛾,一生中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尋找配偶。為了這一目標,它們與生俱來了一種天賦:不管路程多麼遙遠,飛去的途中有多少艱難險阻,它們總能克服一切找到它們所要找的對象,即便它們的生命通常只有兩三天。
這種短暫到一生只夠做一件事的生命情緒不僅象徵了女主角敢愛的個性,亦可以指涉愛情之外的層面。曾經,劉亦菲在片場是會強迫自己不帶任何化妝品和鏡子的,“下戲或等戲的時候,會練一下所謂的打坐定力或是看一些心理哲學方面的書來進入狀態。”即便在上一部作品《第三種愛情》口碑不佳的情況下,她仍看重演員本身對角色的塑造。比起那些讓她一炮而紅、貼上標籤的仙俠角色,或許正是這種對錶演的專注才是她身上揮之不去的“仙氣”的成分。
而在愛情上,她也活成了劇中人的樣子勇敢了一回。據說劉亦菲和宋承憲並不是在拍攝《第三種愛情》時就開始交往的,是在她拍攝《夜孔雀》時,陸續被網友抓出宋承憲前去巴黎、成都探班的蛛絲馬跡。
儘管一直被吐槽牛仔貨車帽style的私服品位,劉亦菲的時裝週造型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現在的她,柔美有時,“攻氣”有時,不變的是一種堅韌。但改變或所謂的突破、轉型,從來都不是外表上的,更是內心的。 “我拍電視劇的時候還不是很開竅,所以那個時候不太懂自己在幹什麼。”許多演員都是這麼過來的,能夠走到對錶演專業有更準確的認識,是堅持,更是覺悟。
“成長的軌跡應該始終是新的、未知的,”她說,“然後給自己很強的能量釋放出來演戲,哪來那麼多定位、性感,什麼演技、偶像,我覺得這些都特別虛。”就像她生日時,蔣欣對她的評價:“喜歡你默默地面對輿論而不以為然的傲骨。”
改變或所謂的突破、轉型,從來都不是外表上的,更是內心的。成長的軌跡應該始終是新的、未知的,然後給自己很強的能量釋放出來演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